English

开放办学结硕果

1999-10-20 来源:光明日报 吴军华 我有话说

周纪信,1947年出生,1980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1984年获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现任陕西财经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发表有关金融问题的论文20余篇。

1999年,对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高校陕西财经学院来说,好事连三:一是学校已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并从今年开始永久挂牌;二是在陕西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选中同时有17项成果获奖;三是国家把西北地区唯一的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放在陕西财经学院,使学院跻身于全国财经高校学科建设的先进行列。如果时间倒退20年,谁也不会想到,当时的陕西财经学院是一所师生少、力量弱、条件差的学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陕西财经学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党委书记、院长周纪信教授日前在接受采访时,十分欣慰地告诉记者: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党和政府的支持、教职工的辛勤工作、开放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陕西财经学院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并重点论述了开放办学给学校带来的进步。

周院长说,办一所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抓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他说,陕西财经学院创建于1960年,几经曲折,“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复校招生,当时教职工不足300人,对这样一所起点低、底子薄、地处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高校来说,要想超常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我们把开放办学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努力贯彻在行动中,做到主动适应、加强合作、争取机会、多作贡献。

周院长说,主动适应是指办学面向、办学规模、办学机制要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这些年来,陕西财经学院一是将办学方针由过去“立足金融、面向西北”改为“立足金融、面向全国、开放办学”。二是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如今学校由20年前的占地11万平方米发展到分东、西两区占地24万平方米,由过去的4系1部发展到拥有3个二级学院、9个教学系、部、14个研究所(中心),博士生导师8个,教授、副教授192人、教职工1122名和在读学生8000余人的规模。拥有3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MBA(工商管理硕士)授予权和金融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等3个部、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已成为以金融专业为主体、经济、管理、法学、文学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财经院校。三是转换教学机制,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按国家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在全国率先进行专业改造和教学系、部调整,从95级本科生开始,全面实行按大类招生、二年后自选专业培养模式,做到“宽口径、厚基础”,使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周院长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主管上级的支持,但在政府教育经费有限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想发展得更快一点,更好一些,还必须主动去市场上寻找机遇,争取机会。九五期间,陕西财经学院承担的39项国家级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有一多半是学校组织力量主动申报争取得到的。从1990年至今,我院已从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额外争取到了近亿元的基本建设资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广泛宣传,全力争办,承办了1996年8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得到了江泽民、乔石、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并为我院题词寄以厚望,上级政府、全国金融系统社会各界纷纷支持,赞助我院总计6000万元的建设资金,使新区基本建设提前10年完成。当李岚清副总理来到我院参加大运会开幕式,看到学院新区优美的校容校貌和一流的办学条件,对我院通过开放办学加快学校建设的作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周院长说,开放办学的前提和落脚点是为社会多做贡献。陕西财经学院自复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高级财经人才,已取得5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93项获国家和部、省级奖励,出版教材和专著752部。学校的学报《当代经济科学》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经济学核心期刊,近五年所载论文摘转率名列财经类高校学报之首。1990年以来,学校毕业生签约率连续8年高达90%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先后被省、部评为教育系统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成人教育先进单位、“学党章学理论”先进单位、“两课”教育先进单位等。学院党委1996年被陕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